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南韓人。張良曾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擊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
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王位。大部分人認為《太公兵法》就是《六韜》,也有人認為這兩個不太一樣,一切分歧都源於無證可查──古書都已經找不到了。還有傳說是黃石公給張良授書,即所謂「一橋三敬履」的故事。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漢六年正月,封為留侯。死後謚為文成侯。《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記錄他的生平。
張良,字子房,傳為漢初城父(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秦末漢初軍事謀略家。張良乃韓國貴族之後,其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厘王和悼惠王之相,有「五世相韓」之稱,為韓國的功勳世家。
秦滅韓後,張良挾亡國之恨,圖謀恢復韓國,變賣家財,尋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鐵椎,於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與力士狙擊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藏匿。據說在此遇黃石老人,得《太公兵法》。
秦末,張良參加反秦義軍,先在劉邦軍中為將,隨劉邦先後投項梁,入關中咸陽,又勸劉邦莫貪戀富貴,屯軍霸上,鴻門宴上為劉邦解危。劉邦被封為漢王后隨其入蜀,並讓劉邦燒掉棧道,以使項羽不疑。
楚漢戰爭中,力主劉邦聯合彭越、英布等人,勸劉邦滿足韓信要求,重用韓信以使他效力,反對酈食其復立六國的主張,主張追擊項羽,莫放虎歸山,這一切保證了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的勝利,被劉邦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傑。
西漢建立後,張良因功被封為留侯,任大司徒。高祖慾廢太子,由於張良力諫乃止。劉邦左右大臣皆山東人,主張都雒陽,只有張良支持劉敬之說,極言關中之利,力主都關中。隨劉邦入關之後,天下大定,張良便稱病杜門不出,學導引辟谷之法,晚年更「願棄人間事,慾從赤松子游耳。」死後葬在龍首原。
據《太平廣記》)載,漢末赤眉起義時,張良的墓被人掘開,打開棺木時,只見一個黃石枕頭突然騰空飛去,似流星一般轉瞬即逝。棺中根本沒有張良的屍骨和衣冠,只有寫在素絹上的幾篇論述兵略的文章。張良成仙後,仙位為太玄童子,常隨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遊。他的孫子張道陵也得了道,他在崑崙山時,張良去看過他。
張良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並位列首位,堪稱謀士的楷模,被後人尊為「謀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