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周
_春秋戰國時代

東周是與西周相對而言。一般地說,是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為始至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室為止。它包括了春秋戰國兩部分,其分界標準不一,或以公元前475周元王元年為分界,或以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作界標。

平王東遷與東周開始

 

鎬京陷落、幽王被殺後,原來被廢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諸侯的支持下,終於登上了國王寶座。他就是周平王。當時鎬京經歷戰火的洗劫,宮室殘破,王畿荒蕪,一時不易恢復,加上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對周室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平王只好在晉、鄭、衛、秦等諸侯擁衛下,將首都遷至東都洛邑。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歷史上把此後的周朝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以別於從前定都鎬京的西周。

自平王東遷,周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虛名,由此歷史也開始了一個列國紛爭的大動盪、大分裂時期。東周實際上包括了前後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段叫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段叫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齊國之國名依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強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公元前458年,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而智氏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韓、趙與魏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齊國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周天子正式宣佈以韓、趙、魏為諸侯(三家分晉)的公元前403年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信 的頭像
    阿信

    阿信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