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希特勒的戰略

希特勒的戰略

1.駭人的閃電戰術:1938年3月12日開始進軍奧地利、丹麥、盧森堡幾小時,荷蘭五天,比利時半個月,


波蘭、法國一個月內皆征服。

2.兵不血刃占據一個國家:

希特勒他認為,一個軍事領袖的真正目的,應該是達到 “不戰而屈人之兵”。希特勒宣稱﹕“在戰爭尚未打響以前,設法使敵人先在精神上崩潰,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問題。任何一個曾在前線參加過作戰的人,都會希望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流血。”

希特勒的觀點盡管有其局限性,但他畢竟還是超過了一般公認的傳統界線。希特勒說﹕“人們相互砍殺,僅僅是在他們使用其他辦法已不能達到目的的時候,有一種廣義的戰略,它使用的是心理上的武器,如果我可以用比軍事手段更好和更廉價的辦法來達到瓦解敵人的目的,那麼我何必一定要用軍事手段呢?我們的戰略就是要從敵人內部去毀滅敵人,控制他們,通過他們自己去征服他們。”

戰略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和利用敵人能力方面的薄弱環節,並組織武裝抵抗。至於戰略,則是要在敵人的戰線上找出防御最薄弱的地點,並在那裡把敵人消滅。把自己的兵力用來攻擊對方兵力強大的地方,其結果只能是自己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並終於感到得不償失。要使攻擊能夠具有強大的效力,就必須打在敵人的弱點上面。因此,最理想而且最有利的辦法,就是要設法解除敵人的武裝,並盡量避免用硬拼戰去消滅敵軍。硬拼硬打去消滅敵軍的方法,不僅包含著自己的兵力也消耗殆盡的危險,而且有可能招致相反的後果,使自己遭到失敗。所以,一個戰略家的思想,應該著眼於“癱瘓”敵人,而不是如何從肉體上去消滅他們。



就戰爭的較低階段來說,在戰鬥中殺死一個人,只不過是使這支軍隊損失一個士兵而已,但是一個神經受到震撼的活人,就可以成為恐怖病菌的傳染媒介,足以造就一種恐怖的現象。在戰爭的較高階段中,如果使對方的指揮官在心理上受到震撼,則可以使其所帶領的整個部隊喪失作戰力量。而在戰爭的更高階段上,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在心理上受到壓迫,那麼這個政府所擁有的一切作戰力量也有可能被抵消。一個國家表面上的實力,是由它的國民數量和資源數量來表示的,但是,要把這個實力體現出來,則有賴於它的內部機構和“神經系統”的健康狀況,也即是依賴於它的指揮穩定性,民心士氣和補給機能。在戰略上,或者換句話說,不管在外交戰略上,還是在軍事戰略上,對於破壞敵人心理上和物質上的穩定性來說,間接路線是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為摧毀敵人創造出有利的條件。



戰略的真正目的是要盡量削弱敵人進行抵抗的能力,由此又可得出另外一條公理: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必須同時投出幾個可以調換的目標;攻擊某一點的時候,應能同時也威脅到另外一點,而且在必要的時候,確能把突擊力量轉移過去,只有具備這種選擇目標的靈活性,戰略才有可能適應形勢的突然變化。不管是由於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原因,希特勒對於這些戰略上的真理,確有深刻的認識,而且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他這樣的水平。



希特勒利用一連串實際上沒有流血的機巧行動,以所謂“和平的進軍”為藉口,在巧妙的宣傳煙幕掩護之下,這樣一個過程,恰好同一種古老訓條相吻合,那就是搶先佔領有利陣地,而後再行挑戰,希特勒的計劃,總是以孤立脆弱的國家為其突然襲擊的對象,同時,也總是讓他的對方去背負發動攻勢作戰的重擔。這是因為,德國領袖要比同盟國方面任何的統帥和國務活動家都更清晰地認清了現代防禦的價值。

避免一頭撞上去的硬攻,總是尋求弱點,力圖沿著敵人抵抗力最弱的路線前進。準備進攻某一個國家的時候,總是首先在那裡尋找有影響的代理人,使他們從內部破壞這個國家的抵抗力,製造混亂,並準備建立起聽命於他的新政府。希特勒認為,對於這類人物沒有必要進行收買,可以不要賄賂,因為在統治階級當中,他能夠獲得這種自告奮勇的走狗,即一些抱著野心想出風頭,有著權勢欲和出於黨派仇恨的人物。後來,為了給自己的部隊開拓道路,希特勒便在選定的時機使用了他的“敢死隊”。這是一些早在和平時期滲入敵國領土的人物,他們化裝成商人或旅客,一旦獲得相應的信號,就換上敵軍的制服,相機進行活動。他們的任務是,破壞敵人的通訊和交通,散布假消息,如有可能,還可以對各類重要人物進行綁架,對於這種化裝的先鋒隊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