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概述

戰國史大事條列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簡述

 

 

戰國史大事條列

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齊國之國名依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強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公元前458年,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而智氏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韓、趙與魏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齊國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三家分晉

韓、趙、魏滅智氏後,又三分晉公室領地,並于公元前420年暗殺了形同虛設的晉幽公。由此韓、趙、魏分別建立了獨立的政權。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這時晉侯已淪為附庸,公元前376年韓、趙、魏最終廢了晉靜公,復又三分其殘餘領地。晉滅。

 

陳公子完奔齊

齊國的田氏是陳公子完的後裔。春秋末年齊桓公時,陳國公族發生內亂,太子御寇被殺,公子完為了避禍奔逃到齊國。齊桓公很歡迎公子完,想任命他為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職。陳氏由此立足于齊國。古時「陳」與「田」同音相通,陳氏又稱為田氏。

 

陳氏(田氏)始大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無宇,即田桓子,聯合鮑氏以及大族欒氏、高氏合力在齊滅了當國的慶氏。之後陳氏(古時「陳」與「田」同音相通,陳氏又稱為田氏)、鮑氏又共滅欒、高二氏。田桓子繼而討好公族與國人﹕「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從而逐步控制政權,於是「陳氏始大」,打下了田氏代齊的基礎。

 

齊民歸田氏

齊景公時(前547-489年),公室腐敗,剝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採取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於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借此增強了勢力。這就是所謂「公棄其民,而歸于田氏」。

 

田氏偽事高子、國子

田乞,即田僖子,與齊舊貴族國惠子、高昭子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國、高二氏當權,田氏在表面上盡職于齊國公族,「偽事高、國者」,暗地裡卻組織力量,準備推翻國、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為國君。田乞發動政變,趕走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為國君。田乞自立為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

 

田成子得政

田乞死後,其子田恆(田常)代立為齊相,是為田成子。田成子繼續採用田乞(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進的辦法大力爭取民眾。田氏陰行德于民,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當時流傳的民謠唱道﹕「嫗乎採芑,歸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殺了齊簡公和許多強宗貴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了政權。田成子又通過「修公行賞」等等親民政策,成為國民人心所向,使齊國國君實際上變成了傀儡。

 

田氏代齊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廢掉齊康公。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于海濱,自立為國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氏齊國的歷史就此結束。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權,不過仍然保留「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戰國七雄競爭

自三家分晉後,出現了比較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即韓、趙、魏、楚、燕、齊、秦,史稱「七雄」。這七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一面在本國實行變法改革以圖強,一面相互混戰,圖謀兼併別國,造成七雄並立競爭之形勢。

在戰國初期,魏一度成為首強,稱雄於中原。後來齊以孫臏為軍師,在桂陵、馬陵等戰役中,打敗龐涓所率的魏軍,成了中原的強國。

 

到了戰國中期,主要是齊、秦二國之爭,形成東、西對立的局勢。其間又夾雜著「合縱」、「連橫」這兩種外交策略的鬥爭。所謂合縱,主張自燕至楚南北合成縱線,由六國聯合對付西方的強秦,其代表人物是蘇秦。連橫則主張各國單獨與秦連成一條條橫線,聯合對付別國,其代表人物是張儀。由於六國之間彼此的利害衝突,合縱未能實現,而秦國卻以連橫逐步削弱六國。

 

戰國末期,齊國因為遭到燕等六國的聯合進攻,實力大減,再也無力與秦對抗。楚國則中了秦的挑撥離間計,與齊決裂。只有趙國經過改革,國力尚強,繼齊成了秦的大敵。可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被秦打得慘敗。秦滅亡六國的最後一個大障礙,終於被掃除了。

 

魏文侯、武侯霸業

魏文侯時,禮賢下士,任用李悝為相,推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包括提倡勤勞耕作、使用平糴法調劑糧價、削弱世卿世祿制等等。李悝又撰寫了《法經》。變法發展了經濟,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先「強匡天下,威行四鄰」。魏文侯死後,武侯繼承了魏國的霸業。終文侯、武侯兩世,魏滅了中山國﹔在西侵入秦國,完全佔有了河西地區,派李悝、吳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敗秦國的進攻﹔在東屢敗齊國﹔往南伐楚,取魯陽。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宋、衛伐趙,並于次年攻破了趙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孫臏認為魏國的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於是使用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引兵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然後在魏軍回軍救大梁的途中,趁其疲憊于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南)進行截擊,大敗魏軍。

 

逢澤之會

桂陵之戰中魏雖失敗,但魏惠王不久就扭轉了局勢。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自立為王,並于同年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南)之會」。宋、衛、鄒、魯、秦五國參加了會盟,會後惠王率諸侯朝見周天子。逢澤之會象徵著魏國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馬陵

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齊威王又派田忌、孫臏率軍救韓。魏惠王派將軍龐涓、太子申以十萬大軍迎戰。孫臏利用魏軍驕傲輕敵,採用了退軍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逐日減少營地軍灶數目,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魏軍中計,只以精銳部隊輕裝兼程追趕,于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進入齊軍包圍圈。「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潰,太子申被擒,龐涓自殺。此戰齊殲魏軍十萬,魏從此一蹶不振。

 

五國相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的連橫,公元前323年,魏將公孫衍採用合縱的措施,發起魏與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五國相王前後,所有重要的諸侯國都相繼稱王了。

 

燕王噲禪讓(子之之亂)

燕王噲效仿遠古聖王禪讓之制,把王位讓給其相子之。此舉引起國內貴族的反對和齊的干涉。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大舉進攻燕國,僅用五十天就攻下了燕都,殺燕王噲,醢子之。齊軍破燕破壞了各國間的均勢,引起各國不安。而齊軍在燕過於殘暴,導致燕人反抗,齊軍只好撤退。

 

火牛陣

公元前234年,燕昭王為報齊破燕都之仇,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大舉攻齊。燕將樂毅破齊都臨淄,齊湣王死,齊國除莒和即墨外,其餘郡縣都為燕佔領。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改用騎劫代替樂毅為統帥。騎劫過於殘暴,引起齊人的強烈反抗。齊國的宗族田單在一千頭牛的尾巴上綁上灌有油脂的蘆葦,趁夜晚點燃蘆葦使火牛狂奔入燕軍,五千壯士隨後而至。田單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最後領導齊民逐漸收復了全部失地。

 

楚人絕齊

秦、齊形成對峙局面,南方大國楚國就成了雙方爭取的對象。最初楚與齊結盟抗秦。秦派張儀入楚,許諾給六百里土地,勸楚絕齊從秦。楚懷王為利所動,與齊絕裂。之後秦國食言,楚懷王大怒,于公元前312年發兵攻秦。秦于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大敗楚軍,佔領了楚的漢中,打通漢中與巴蜀的通道,從此排除了楚的威脅,更強大起來。

 

東西二帝

楚衰之後,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昭襄王為了抬高自己,同時也為了打擊鄰國,離間齊國與東方各國的關係,于公元前288年約合齊湣王同時稱帝,是為東帝與西帝。不久,齊王接受蘇秦的合縱計策,與各國達成去帝號而攻秦的協議。齊去帝號復稱王,秦昭襄王也隨之取消了帝號。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趙為了爭奪韓的上黨郡,發生了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之戰。趙將廉頗採用堅壁清野、以逸代勞、消耗秦軍的戰術,雙方僵持了三年。後來趙王聽信秦的反間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將。公元前260年,趙括改守為攻,全線出擊。秦將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佯敗引誘趙軍深入,一方面切斷趙軍退路,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趙括戰死,四十餘萬降軍被全部活埋。


 

竊符救趙

公元前259年,秦軍包圍了趙都邯鄲。魏、楚謀劃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援趙。晉鄙進駐湯陰,因為害怕秦軍不敢前進。公元前257年,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串通了魏王的寵妃如姬,盜出魏王的虎符。信陵君到軍營假傳王命,又以刺客朱亥錘殺晉鄙,奪了晉鄙的軍權,並與楚軍聯合大敗秦軍。趙國轉危為安,但是損失慘重,秦統一六國的趨勢基本形成。

 

商鞅變法

商鞅即衛國公孫鞅,姓公孫氏,名鞅,也稱衛鞅。少好刑名之學,曾作過魏相公叔痤家臣。後來公叔痤去世,公元前359年,衛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續修穆公之業,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先以帝道說之,孝公時時瞌睡﹔次以王道說之,然而猶未中旨﹔最後以霸道說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強國主張,孝公大悅,任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公元前356年,商鞅進行第一次變法,內容包括﹕(一)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二)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游宦之民。到了公元前350年,商鞅又進行第二次變法,進一步從經濟和政治上進行改革,內容包括﹕(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五)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兩次變法,使得秦國大治。


 

商鞅變法與秦滅六國

秦國本來僻處西邊,無論政治、經濟或文化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其由弱轉強和商鞅變法有重要的關係。商鞅原是衛國貴族的後裔,後來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封為左庶長,在秦國主持變法。他於公元前359年、350年先後兩次頒佈變法措施,主要內容是:開阡陌,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取消貴族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田;推行縣制,在秦境內設立三十一縣;編定戶籍,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實行連坐。秦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成為「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的強國,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末年,周室已接近崩潰。秦便於公元前256年出兵兼併王畿,滅亡了東周王朝。不久,秦王嬴政即位,更加緊進行兼併之事業。他用了十年時間,先後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戰國時代,使中國歸於一統。


 

嫪毐作亂

秦王嬴政初即位,正值年少,相國呂不韋常與太后私通,後來恐禍及身,乃私求大陰人嫪毐為宮中舍人,偽裝成宦官進獻給太后,太后絕愛之,封為長信侯,賜之山陽地和河西太郡,以至於事無大小皆決於毐。公元前238年即秦王政九年,「王冠,帶劍」。長信侯嫪毐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等,將欲進攻蘄年宮作亂。秦王派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戰於咸陽,平定嫪毐叛亂。次年,免相國呂不韋之職,令出居河南。後呂不韋畏罪自殺。


 

內史騰滅韓

秦王嬴政在剷除了嫪毐、呂不韋兩大集圍勢力之後,開始著手統一六國戰爭。首先從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開刀,恰巧此時韓國南陽假守騰獻城投降,秦王遂任命假守騰為京師內史。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置為潁川郡。

 

王翦擊趙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秦乘機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則派李牧、司馬尚領兵禦之,雙方對峙,互有勝負。後來王翦用重金收買趙王的寵臣郭開,加罪于李牧,引起趙國軍隊內部不和,上下相疑,戰鬥力渙散。王翦抓住有利時機,大舉進攻,于公元前228年長驅直入邯鄲,趙王遷被迫獻出地圖降秦,而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了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滅趙的戰爭,只留下了一個尾巴。

 

荊軻刺秦王

荊軻,衛國人。衛亡,嘗遊歷趙國的榆次、邯鄲等地,最後至燕,經過田光先生的引見,結識了燕太子丹。太子丹向荊軻袒露腹心,「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公元前226年,正值秦將王翦破趙,擄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慌,遂派刺客荊軻作為使者,帶上秦國逃亡到燕國的敗將樊於期的首級,連同燕國督亢(指膏腴之地)地圖,以請求「舉國為內臣」的名義,朝見秦王嬴政。當秦王接見荊軻,打開地圖之時,「圖窮而匕首見」,荊軻便用匕首行刺秦王,沒有刺中,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柱而走,最終秦王拔劍斬斷其左股,荊軻被捉住支解而死。事後,秦王大怒,次年派王翦率軍攻燕,再次年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走遼東。在秦將李信大軍追擊下,燕王聽從了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頭獻給秦軍求和。

 

秦滅魏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魏國,秦軍包圍了魏都大梁,引黃河、大溝的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請降,盡取其地。在魏的東部設立碭郡,又在魏舊地建置泗水郡。

 

秦滅楚

秦王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一日,秦王問青年將領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隨口答道﹕「不過用二十萬人」,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則說﹕「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自以為「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領兵二十萬伐楚,開始打了幾個勝仗,但後來接連被楚將項燕打敗。秦王聞之,大怒,便親自登門向王翦承認錯誤,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公元前224年,派王翦領兵六十萬進攻楚國,王翦注意總結經驗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戰、痲痺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最終乘楚軍向東撤退的時候,率秦軍追擊,迅速消滅了楚軍的主力,擄荊王負芻,卒平荊地置為郡縣。


 

秦滅燕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政未遂。秦王政發兵攻燕,大敗燕軍,燕王喜走遼東。後為集中兵力對付魏、楚,秦暫停攻燕。魏、楚滅亡後,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公元前222年,秦軍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秦滅齊

公元前264年,齊王建即位,由於母親君王后輔佐,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之不受兵四十有餘年。待君王后死,后勝相齊,接受秦國的賄賂,不僅不助五國抵抗秦國,自己也不作抵抗的準備,只是封鎖了西面邊界。當五國滅亡之時,齊國統治集團才慌了手腳,忙發兵守其西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命令王賁在滅燕之後率大軍南下,一路幾乎沒有遇到甚麼抵抗,不幾天的功夫就打進齊都臨淄,齊王建聽從相后勝的建議,不戰,以兵降秦。齊人怨王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聽從奸臣賓客以致亡國,刺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譏齊王建用客之不察。

arrow
arrow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