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

目前分類:中國歷史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0672_aftertheraingreen_2560x1600 

《呂氏春秋》大要

著 述經過《呂氏春秋》一書,據《史記‧呂不韋列傳》所載,是由呂不韋使其門人,人人著所聞集論,並探討天地人事,總結歷史經驗,撮取諸子百家有利於統一和治 理的思想主張,撰成了包括一百六十篇論文,共二十六卷的著作《呂氏春秋》。合共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且備天地萬物及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 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故被後人以為佳話。

 

呂氏春秋的版本、章節及內容

《漢 書‧藝文誌》記《呂氏春秋》二十六篇。今本《呂氏春秋》分紀、覽、論三大部分,紀十二篇,覽八篇,論六篇,總篇數與《漢書》同。每篇又有子篇若干。十二紀 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紀有紀首一篇和論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紀共計六十子篇。八覽各覽有論文八篇,但《有始覽》缺一篇,共計六十三子篇。六論每論有六 篇,共計三十六子篇。加上十二紀末的《序意》一篇,全書計有子篇一百六十。東漢高誘的《呂氏春秋注》,是此書最古的注本,著錄於《隋書‧經籍志》

 

而 綜觀《呂氏春秋》所述的思想,首認為天下是天下人的, 為國者立公破私,才可以得天下。樹立君主是為了維護群體和國家的利益,君主的責任是充分發揮臣僚的積極性,自已則無智、無能、無為。君主要順民心,以仁義 治理之,以愛利安撫之,以忠信引導之,盡力為民眾去災致福。不可濫用民力,不能奢侈腐化,否則不當為君。大臣們應該親信合作,忠君利國,成就大事,君主若 以黑為白,臣不能聽從。呂不韋認為,該書具備了古今天下萬物的事理,是進行統一戰爭和戰後建立清平社會的最佳政治學說,

 

然 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是以著在錄略。誘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經解畢 訖,家有此書,尋繹案省,大出諸子之右,既有脫誤,小儒又以私意改定,猶慮傳義失其本真,少能詳之,故復依先師舊訓,輒乃為之解焉,以述古儒之旨,凡十七 萬三千五十四言。若有紕繆不經,後之君子,斷而裁之,比其義焉。

呂氏春秋書之思想

 

陳 奇猷在《呂氏春秋校釋》中載漢書藝文志列《呂氏春秋》於雜家,但呂氏春秋雖是雜家,然據《呂氏春秋成書的年代與書名的確立》中所言,其主導思想則是陰陽 家。若論陰陽家與呂氏春秋的關係,則可說陰陽五行學說對《呂氏春秋》思想體系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據《史記》的《孟荀列傳》、《封襌書》和李善的《文 選‧魏都賦注》所載,鄒衍的哲學思想要點有三:一是『深觀陰陽消息』,以陰陽消長說明四時的更替;二是『禨祥度制』,即天瑞天譴說;三是『五德轉移』或稱 『終始五德』,以五行相生相勝解釋朝代的興衰。

 

因此,各家各派之作,各自為篇,雜陳於呂氏書中。而各家各派有其獨特之思想,又各有其特殊之詞語,即同一詞語,恆殊其義。故注釋呂氏春秋,分別各篇所屬家派,實為首要任務。否則,必致張冠李戴,混淆不清,更不能瞭解文章之真意。

 

但雖如此,然《呂氏春秋》成於各家各派之手,紀述先秦學術資料,極其豐富,且有不少早已湮沒之家派,賴此得以保存,誠為研究先秦史哲十分重要之著作。

 

就正如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所言,《呂氏春秋》在內容方面,能夠以階級和客觀的態度對待先秦文化遺產,公開地申明要採集諸家之長,超出學派門戶成見,將各家學說中在它看來有價值的成份組織到一起。《呂氏春秋》之成,確能反映了大一統時代學術界的要求。

 

影響

呂氏春秋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呂 氏春秋》成書於秦統一中國前夕,從時間上說,它屬於先秦階段,可是從它所代表的思潮和所起的歷史作用來說,把它作為秦漢哲學家史的發端就更為適宜。該書編 者編纂此書,是直接為行將統一的封建皇朝提供思想統治的理論體系。它在秦朝未被採用,但對於漢代的政治和思想卻有重大的影響。就學術思想的演變而言,它開 發了秦漢之際的道家思潮,推動了漢初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漢書‧藝文誌》把它著錄於雜家。以後的學者,囿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只肯定該書的史料價值,而 認為它的學術思想漫衍無所歸心,不成一家之言,評價較低。我們要革除偏見,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還《呂氏春秋》以本來的面目和歷史地位。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

 

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

據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分析《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首要言者,它是先秦時期最後一部理論著作,也是對先秦文化的一次重要總結。其次,它是漢初黃老 之學的先聲。而《淮南子》正是《呂氏春秋》的繼續和發展。再者,它對於整個漢代的學術和哲學,乃至實際政治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遠遠超出了漢初 道家的範圍。而且,在學術資料上,漢代一些學者直接利用或仿效《呂氏春秋》而著述。同時,《呂氏春秋》對於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和醫學理論的發展,都起了推動 作用。

 

呂氏春秋與漢代經學的關係

而 《呂氏春秋》對於漢代學術最深遠的影響,則為經學,且包括董仲舒的神學,兩者可說是有不解之緣。經學家以六經為典範,以仲尼為先師,從不承認《呂氏春秋》 與他們有什麼師承關係。實際上他們很看重《呂氏春秋》書中的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學說。自十二紀紀首被入《禮記》以後,以五行配四時,以政令配月令、天與人 交相感應等思想,逐漸成為漢代儒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而 兩漢統治者在施行賞刑、頒布詔令時,都要考慮如何調陰陽、順四時、合五德,此種風氣,愈晚愈盛。《漢書》設《五行志》,將歷年發生的自然災異與政治變故, 次第列出,附以董仲舒、劉向、劉歆及其他經學家的說明,目的是為執政者提供歷史借鑒。當然,不能說漢代的五行說全來自《呂氏春秋》,但是經過了秦火,先秦 鄒衍學派的資料大都散佚,由《呂氏春秋》保存下來的十二紀與《應同》、《召類》等篇,至少是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來源,當無疑問。

 

 

雜家 呂不韋

 

呂不韋生平

呂不韋(?-235BC),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為秦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呂不韋長期販賤賣貴,積累了千金的家產。但他不滿意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尋找機會,投身政界。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秦昭王四十二年(265BC), 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安國君有一子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但不甚得 安國君寵幸。同年,呂不韋在邯鄲經商時,得知秦質子子楚十分可憐。當時,秦一再進攻趙國,趙對子楚很不友善。子楚因是庶孫,經濟十分拮据,且質於諸侯,連 車乘進用不饒,更沒有繼承王位的可能。呂不韋發現此人是奇貨可居,回家問父親:「耕田能得幾倍利?」父親回答:「十倍。」「做珠寶買賣呢?」「一百倍。」 「樹立一個國君呢?」「無數的利。」呂不韋說:「如今下苦種田,不夠吃穿。要是樹立一個國君,連子孫都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我的決心定了。」他找到子楚, 對他說:「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 深語。呂不韋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為太子。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即大王薨,安國君立為王,則子毋幾得與長子及諸子旦暮在前者爭 為太子矣。」子楚曰:「然。為之柰何?」 呂不韋曰:「子貧,客於此,非有以奉獻於親及結賓客也。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游,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適嗣。」說明了自己為他謀取秦國國君寶座 的計劃。子楚乃頓首說:「你的計謀若能成功,我將以秦國的大權與你共享。」

 

呂 不韋拿出全部家產,一半供給子楚優裕的生活和結交賓客,另一半全部買成珍寶奇物,親自帶到秦國,求見華陽夫人姊,以獻給安國君寵幸的華陽夫人。 因言子楚賢智,結諸侯賓客遍天下,並告訴她:「子楚將您看作是他的上天,常常因為思念太子和夫人而日夜哭泣。」華陽夫人大喜。呂不韋又讓華陽夫人的姐姐勸 她曰:「吾聞 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蚤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為適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 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 誠以此時拔以為適,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華陽夫人覺得此言有理,便乘太子閒, 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復向安國君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宮,不幸無子,願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託妾身。」,安國君當即答應,讓人刻了玉 符,正式以子楚為嫡子嗣。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餽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從此,子楚在諸侯中的聲譽越來越高。

  

呂 不韋新娶年輕貌美能歌善舞的邯鄲女子趙姬,懷了身孕。在一次酒宴上,子楚見到趙姬,驚其姿色之美,乘勸酒的機會,向呂不韋索要。呂不韋十分生氣,但轉念一 想,自己為了子楚把家產全都搭進去了,這個女人說不定還有大用,於是把趙姬獻給了子楚。據說,趙姬隱瞞了懷孕的事情,到十二個月時,生下兒子,取名政,就 是後來的秦始皇。母以子貴,趙姬被子楚立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257BC),秦以王齮圍趙都邯鄲,趙王要殺死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用六百斤金買通看守吏,讓子楚逃回秦國,趙又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以藏起趙姬母子。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安國君繼位,為孝文王;以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一年後(250BC),孝文王死,子楚繼位,為莊襄王,莊襄王所母華陽后為華陽太后,真母夏姬尊以為夏太后。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三年以後(247BC),莊襄王死,十三歲的太子政繼位,呂不韋被尊為相國,敬稱為「仲父」(叔父),掌握著國家的全權,有家僮萬人。但太后因秦王年少而時時竊私通呂不韋,埋下了日後呂不韋失敗的伏線。

 

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  

作為丞相和相國的呂不韋為秦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軍事上,他於莊襄王元年帶兵滅了東周君,獲得其河南、洛陽、穀城、平陰等七邑。以河南洛陽十萬戶為自己的食邑。又派蒙駕、王齕等大將出征,奪得韓、趙、魏的許多地方,設三川郡、太原郡。秦王政六年(241BC), 他又指揮秦國大軍粉碎了楚、趙等國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並乘勢攻取了魏、趙、衛的許多土地,設東郡。從此,東方各國已不再有多少反擊秦軍的能力,在疆土廣 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各諸侯國君就像秦郡縣長官一般。在外交上,他將東周君安置於陽人地,使其奉周的祭祀,博取了存亡繼絕的名聲。還用反間計,除掉了東 方最有實力的魏信陵君。又任用年僅十二歲的甘羅出使趙國,割得其河間五城,並唆使趙出兵攻燕,奪得上谷三十城,以其中三城給秦。呂不韋的外交靈活而不拘成 式。趙國建信君抱怨道:「文信侯對我,也太不講禮讓了!」門客希寫譏諷他不如商賈,說:「一個好的商人不與別人爭價錢,而是注意捕捉時機,買進賤的,在價 高時賣出。如今,你無力與文信侯抗爭,卻埋怨他不講禮讓,我私下以為不應如此。」在內政和經濟上,呂不韋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對國民施以恩惠。秦王政三 年四年,連續遭災,呂不韋下令,百姓交納一千石粟米,就給予一級爵位,獲得了大量糧食用於救災。為了發展關中的農業,呂不韋任用韓國水工鄭國,開鑿了溝通 涇水和北洛水的渠道,使兩岸四萬多頃鹵地變為旱澇保收的良田。

 

《呂氏春秋》

 

是 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彊,羞於不如他們,且為了兼併夭下,呂不韋大力招徠、豢養和任用 士人厚。東方各國士人聞訊紛紛前來,其門客達三千人。呂不韋對這些士人量才使用,把他們安置於能充分施展其才幹的崗位上。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 書布天下;呂不韋組織門客人人著所聞,並探討天地人事,總結歷史經驗,撮取諸子百家有利於統一和治理的思想主張,撰成了包括一百六十篇論文,共二十六卷的 著作《呂氏春秋》。該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提出:天下是天下人的, 為國者立公破私,才可以得天下。樹立君主是為了維護群體和國家的利益,君主的責任是充分發揮臣僚的積極性,自已則無智、無能、無為。君主要順民心,以仁義 治理之,以愛利安撫之,以忠信引導之,盡力為民眾去災致福。不可濫用民力,不能奢侈腐化,否則不當為君。大臣們應該親信合作,忠君利國,成就大事,君主若 以黑為白,臣不能聽從。呂不韋認為,該書具備了古今天下萬物的事理,是進行統一戰爭和戰後建立清平社會的最佳政治學說,因此,將該書公布於咸陽市門,把一 千金懸掛在上邊,宣稱,天下遊士賓客只要能對該書更改一字,就賞給這一千金。但時人郤無能增損者,誘以為時人非不能也,蓋憚相國畏其勢耳。

 

太 后趙姬年輕守寡,時常與呂不韋來往。眼看著秦王政漸漸長大,而太后淫亂不已,呂不韋恐怕禍害到自己,於是找到一個陽具很大的叫做嫪毒的人當舍人。在一次玩 樂時,呂不韋讓嫪毒以陽具轉著桐木的小輪作表演,並有意把消息傳給太后。太后果然想得到嫪毒。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后曰:「可 事詐腐,則得給事中。」太后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呂不韋又使人將嫪毒的鬍鬚拔去,冒充宦者,送進宮中,侍候太后。太后與嫪毒歡愛無比,不久懷孕,怕 別人知道,就搬到雍地(今陝西鳳翔)居住。嫪毒隨時侍奉於太后左右,得到許多賞賜,受封為長信侯,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騎射、圍獵,縱情享受。朝中之 事不管大小,都由嫪毒決定,他有家僮數千人,門客一千多人。河西太原郡也改成了毒國。

 

始皇七年,莊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夏太后子莊襄王葬芷陽,故夏太后獨別葬杜東,曰「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當有萬家邑 」

  

秦王政九年(238BC), 嫪毒在內宮與人下棋賭酒,酒醉發生爭鬥,嫪毒瞪眼呵斥道:「我是大王的假父,你是什麼東西,竟敢與我打鬥?」此人氣憤不過,向秦王揭發:「嫪毒是假宦官, 經常與太后淫亂,生了兩個孩子,都藏起來了。他還與太后合謀:『王即薨,以子為後。』」秦王政下令官府調查,具得情實,嫪毒狗急跳牆,發動叛亂,被秦王政 平定。九月,誅滅了嫪毒三族,殺死太后生的兩個兒子,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並且將太后軟禁於雍地。事情牽連到呂不韋,秦王念呂不韋輔佐先王功勞很 大,又有許多賓客辯士為呂不韋說情,才沒有將其下獄。

 

呂不韋的結局

秦王政十年(237BC) 十月(秦以十月為歲首,十年十月,與九年九月只差一月),由於嫪毒事件的牽連,呂不韋被免去相國職務,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歸復咸陽,而 將文信侯就國河南。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邀聘文信侯。秦王政恐怕出現變亂,於十二年賜書呂不韋道:「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封你為文信侯,食邑十 萬戶?你與秦有什麼親屬關係,卻號稱「仲父」?你和你的家屬都要遷到蜀地去!」呂不韋見大勢已去,害怕被誅殺,於是飲鳩酒自盡。門客舊屬紛紛前來弔喪,將 他安葬於洛陽北邱山。秦王所加怒呂不韋、嫪毐皆已死,乃皆復歸嫪毐舍人遷蜀者。十九年(228BC),太后死,謚為帝太后,與莊襄王合葬於芷陽(今陝西西安霸橋)。

 00221_connecticutriver_2560x1600  

買屋 賣屋 租屋 售屋 房屋 房地產租售聯賣網,住商不動產,買屋,不動產實價登錄 中和買屋 永和買屋 永和售屋 新北市買屋 中永和買屋 賣屋 永和房價 中和售屋 中和買屋賣屋 中和房價 永和買屋賣屋 實價登錄 新北市買屋賣屋 中和賣屋 永和賣屋 新北市賣屋 永和房屋 中和房屋 新北市房屋 永和房子 中和房子 中永和房子 新北市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新北市店面 買永和房屋 買中和房屋 買中永和房屋 買新北市房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新北市買房子 買永和房子 買中和房子 買新北市房子 永和名宅 永和新成屋 永和豪宅,不動產實價登錄 中和買屋 住商不動產 實價登錄 中和房屋 永和房價 中和店面 中和房子 中和買房子 永和房子 永和買屋 永和房屋 永和買房子 永和購屋 中和房價 永和店面 永和買屋賣屋 中和買屋賣屋 永和賣屋 中和購屋 中和賣屋 買永和房子 買中和房子 永和售屋 中和售屋 永和房屋買賣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國演義  

[漢朝] 百戰百勝驃騎將軍 霍去病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霍 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母親衛少兒是平陽公主﹙漢武帝的姐姐﹚的侍女,因私通平陽縣衙役而生下了霍去病。霍去病從小生長在奴婢群中,生活艱辛,但他十分好學, 跟隨舅父習得騎馬、射箭、擊刺等各項武藝,樣樣精通。後來,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受到漢武帝寵愛並封為后,衛家才逐漸擺脫窮困,從此平步青雲。

 

一戰成名

十六七歲的霍去病,體魄健壯,身手敏捷,智勇兼備,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派他在身邊保護自己,並封他為侍中官。西元前123年春天,衛青奉命出塞攻打匈奴,剛滿十八歲的霍去病便向漢武帝請戰,漢武帝見他年少威武,就任命他為驃姚校尉;衛青還挑選八百名英勇矯健的騎兵由他指揮。首次出征,霍去病毫不畏懼,他帶兵靈活機動,成功的突襲敵營,斬殺了匈奴兵二千多人,戰績居全軍之冠,漢武帝因而封他為冠軍侯,他也因這一戰聲名大噪。

 

河西戰役

在 黃河以西,祈連山、合黎山之間,此為河西地區(即今河西走廊),地勢雖低平,但卻是漢朝通往西方各國的黃金通路;大月氏原居住在河西地區,後來被匈奴強行 佔領,使得漢朝想要開拓西域的計劃無法順利進行。因此,漢武帝想與大月氏等西域各國結盟,共同對付匈奴,於是發動了河西戰役。西元前121年 春,霍去病被拜為驃騎將軍,率領精騎一萬名,從隴西出發,直擊匈奴。此戰,霍去病軍隊橫掃千軍,途中還擊潰五個匈奴部落,所向披靡,轉戰六日,翻越燕支山 深入匈奴境內一千多里,殺死折蘭王、盧侯王,活捉渾邪王的兒子及眾多官吏,誅滅敵兵八千多人,並繳獲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漢軍大獲全勝。

 

同 年夏天,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徹底奪取河西地區,以打通西域之路,於是再次發動河西戰役。這次霍去病、公孫敖聯合作戰,出塞後兩人分別領兵前進,但因公孫 敖途中迷路,沒能和霍去病會合參戰。霍去病無法聯絡上公孫敖,只得孤軍前行;在沙漠中匈奴被他高明的迂迴戰術攪的疲憊不堪,祈連山一役,匈奴軍隊被霍去病 打得四處逃竄,兵敗如山倒。此役戰果豐碩,匈奴單桓王、酋涂王及官吏等共二千五百多人投降,滅敵三萬多人。

 

兩 次河西戰役,漢朝成功的掌控了河西地區,相對的匈奴卻是遭到空前沉重的打擊,不僅死傷慘劇,更痛失諸多領地;匈奴人非常悲痛的唱道:「亡我祈連山,使我六 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至此,霍去病聲望直追舅舅衛青,地位也日益顯赫、尊貴。漢武帝為嘉勉他,便命人在長安為他建了一座豪宅,完工落 成後叫他去看是否滿意,但霍去病謝絕了漢武帝美意並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這句名言流傳千古,但也是霍去病愛國忘家、一生軍戎的寫照。

 

戰神

對 於跟漢朝交手損兵折將,屢戰屢敗,使得匈奴單于對渾邪王、休屠王心生不滿,便想召回他們治罪。渾邪王和休屠王聞訊,兩人商量後決定向漢朝投降,並派密使向 漢朝商議歸降之事;漢武帝怕對方有詐,就派霍去病領一萬騎兵前往迎接他們。不久,休屠王聽信部下讒言,不想投降,渾邪王痛恨休屠王背信,於是便下殺機,領 兵衝進休屠王營帳,殺了休屠王並收編他的軍隊,然後列隊準備迎接漢軍。但當霍去病到達時,匈奴兵見漢軍陣容嚴密,心生恐懼,紛紛逃跑。霍去病見狀,立即當 機立斷,率軍衝入渾邪王陣營中,斬殺逃跑的匈奴將兵八千多名,此舉震懾餘眾,方才穩住混亂的匈奴軍隊。此次降軍共計四萬餘人,匈奴的軍事力量自此瓦解,漢 朝因此得以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通往西域的道路便暢通無阻,也得以積極的開展「絲綢之路」。

 

據傳,霍去病在河西立下大功,漢武帝特地派人從京城載了美酒慰勞他,但霍去病沒有獨自享用,還命人把酒倒入軍營所在的山泉中,讓全體將士都得以享用,頓時酒香瀰漫整個山谷,歡聲雷動。後來,此泉就稱為酒泉,當地也以「酒泉」命名。

 

霍去病二十四歲病逝,他的一生就像流星般,短暫卻閃耀。他平時沉默寡

 

出塞六次 攻打匈奴,斬殺、收降十幾萬人,戰功卓著。漢武帝為他舉行隆重葬禮,不僅讓他長伴茂陵,並修建了外型像祈連山的陵墓,還在墓前立了各式巨型圓雕石刻以表彰他的功勳,匈奴的剋星就此長眠。

 

買屋 賣屋 租屋 售屋 房屋 房地產租售聯賣網,住商不動產,買屋,不動產實價登錄 中和買屋 永和買屋 永和售屋 新北市買屋 中永和買屋 賣屋 永和房價 中和售屋 中和買屋賣屋 中和房價 永和買屋賣屋 實價登錄 新北市買屋賣屋 中和賣屋 永和賣屋 新北市賣屋 永和房屋 中和房屋 新北市房屋 永和房子 中和房子 中永和房子 新北市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新北市店面 買永和房屋 買中和房屋 買中永和房屋 買新北市房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新北市買房子 買永和房子 買中和房子 買新北市房子 永和名宅 永和新成屋 永和豪宅,不動產實價登錄 中和買屋 住商不動產 實價登錄 中和房屋 永和房價 中和店面 中和房子 中和買房子 永和房子 永和買屋 永和房屋 永和買房子 永和購屋 中和房價 永和店面 永和買屋賣屋 中和買屋賣屋 永和賣屋 中和購屋 中和賣屋 買永和房子 買中和房子 永和售屋 中和售屋 永和房屋買賣 

 

文章標籤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九個英雄

 他們都是英雄,卻因為錯過了歷史千載難逢的機遇而死得窩囊!

 所謂大英雄,一者最賦正義感,二者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但善始不能善終者,必為千古遺憾!

中國曆史上總有那麼一些英雄,善始不能善終,他們的死因,內因或剛愎自用或優柔寡斷,外因卻皆為錯過了曆史千載難逢的機遇所致!怎一個冤字了得——

 

 一、變法圖強卻遭五馬分屍的商鞅

 

死因:

 

戰國期的“商鞅變法”使秦國異軍突起,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改革触動了既得者利益,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

 

點評:

 

秦國因改革強大了,統治者一邊享用著改革果實,一邊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氣而把改革者五馬分屍,中國曆代改革者的命運大抵如此。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二、死在伯樂手中的一代將才韓信

 

死因:

西漢初期,有人向劉邦老婆呂后告發大將軍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為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鐘室。

 

點評:

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漢馬功勞的大將軍韓信,對向劉邦推荐自己做大將軍的伯樂蕭何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對蕭何的話比較聽信,沒想到自己就死在貌似忠厚的伯樂手中!

其實,聰明的韓信未必不知朝中有人加害自己,謀士蒯通勸他:你把項羽滅了以后,劉邦下一個滅的就是你了。最佳選擇是三分天下而王之——這個建議如果被採納了,漢朝的曆史就得重寫了。

可是大將軍太相信有知遇之恩的、大奸似忠的蕭何了,結果死得好不窩囊!

 

 

三、為君分憂卻被“清君側”的晁錯

 

死因:

 

晁錯死在自己得意門生漢景帝劉啟的腰斬屠刀下。

從提出削藩策的開始到正式宣布戰爭,再到七國之亂形勢嚴峻,晁錯一直以為自己是在為國家,為國家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徒弟景帝嘔心瀝血,付出一個忠心不二的臣子該做的一切。然而,他卻想不到,為了平息眾怒,穩固自己的地位,他所引以為傲的徒弟,在重重壓力之下,決定用他的死妥協藩王。

 

點評:

 

晁錯的死比商鞅還要悲慘,他是活活被自己傾注一生的君主出賣殺害的。如果晁錯學會“討好上下”、明哲保身,他就可能富貴一生,但文景之治的輝煌曆史就得大打折扣!

晁錯之死,向曆代改革者再次發出一個另類警戒:君主從來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當棋子的人面獸心者,別相信極端冷血的皇帝的話!

 

 

四、錯過統一大業、功敗垂成的關雲長

 

 

死因:

用兵攻魏窮追猛打,不屑交吳兩面受敵,用人不當麻痺大意,突遭偷襲敗走麥城,一代忠勇化身死在自己最鄙視的“吳狗”刀下。

 

點評:

在“三國歸晉”之前,本來蜀漢劉備是有機會一統華夏的。但致命的敗筆就在關羽北伐失利、痛失荊州上。

當初諸葛亮“隆中對”上說得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一幅多麼好的一統天下畫卷,當時機會也出來了,可惜毀在剛愎自用的關羽手中!

 

 

五、鳩占鵲巢、被密友暗殺的瓦崗軍創始人翟讓

 

 

死因:

 

翟讓是隋末農民起事中瓦崗寨首任寨主。魏公李密加入瓦崗軍,翟讓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視李密為密友。但心理陰暗的李密以怨報德,翟讓被李密用計殺死。

 

點評:

 

作為第一個帶領人馬殺下山去反抗朝廷的瓦崗軍首領,翟讓無疑是個讓統治者驚心動魄的英雄。可是過多的匹夫之勇、意氣用事使翟讓失去了成為一代開國之主的良機,更致命的是他所托非人,看錯朋友害了性命!

 

 

六、光復國家功虧一簣、被其主祕密處死的岳飛

 

 

死因:

 

正在北伐有望成功之時,南宋小朝廷皇帝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催岳飛回朝覆命。遂未加正常審判,將民族英雄祕密處死於臨安風波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這位民族英雄最后的遺言。

 

 

 

點評:

 

千古一嘆,忠勇品質固然可嘉,但愚忠害人,已是淚洒千年。

岳飛之死,每每令我悲嘆這些遺恨千古的“圈養英雄”!也每每令我沉思,當背叛成為一種品行固然可恥,但具體開來也要看背叛一個什麼樣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針對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絕“圈養”的時候,何嘗不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覺醒!

 

 

七、死在本國人千刀萬剮下的衛國英雄袁崇煥

 

 

死因:

 

明代衛國英雄袁崇煥,文武全才。寧遠之役,名震天下。國以“長城”譽之。但外虜反奸,明帝崇禎自毀長城,以凌遲處置。愚民食肉,拍手稱快。

 

 

點評:

 

遙想衛國英雄袁崇煥將軍,如果不是對昏庸無道之君過於迷信,如果對加害有所察覺而擁兵自重按兵不動,豈會白白斷送了性命?又豈會讓后金鐵蹄肆意屠城?

倘袁公不死,“甲申三百年”曆史或可重寫!

 

 

八、對犬儒官僚抱有幻想而被出賣的譚嗣同

 

死因:

 

戊戌六君子”之首譚嗣同,為協助清帝光緒推行新政游說軍機大臣袁世凱“勤王”,其時袁世凱慷慨表示誓死效忠皇上,卻旋即出賣譚嗣同,變法遭慈禧太后的殘酷鎮壓,譚嗣同被捕入獄,北京菜市口遇害,就義時年僅33歲。

 

點評:

 

去留肝膽兩昆侖”!我們應該盛贊譚嗣同“死得其所”,但是他的直接死因卻是因為被出賣。不可否認他書生意氣、對犬儒官僚袁世凱抱有幻想。他視袁世凱“最為莫逆”,卻被這個“莫逆”踏鮮血以求官!

 

 

九、又一個被假象迷惑而被害的宋教仁

 

 

死因:

 

執意“議會”文制總統的先驅。正當國會選舉中獲多數、著手準備組織責任內閣之際,遭當時已成為大總統的袁世凱所忌、在上海火車站被袁賊派人刺死。死時年僅32歲。

 

點評:

作為一個官僚而不是政治家的袁世凱劣跡斑斑,卻總是有些仁人志士對他一廂情願地寄予希望。

宋教仁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景仰的一位“文人英雄”。如果他早早看清袁世凱、與孫中山並肩討袁,袁世凱未必敢要他的命。他的死告誡同仁:與袁世凱談民主無異與虎謀皮、與這樣的大盜過招不能僅僅醉心“文”。

 

中和房屋買賣 永和房屋仲介 中和房屋仲介 永和房屋出售 中和房屋出售 永和豪宅 中和豪宅 永和預售屋 中和預售屋 永和新成屋 中和新成屋 買永和店面 買中和店面 永和全新屋 中和全新屋 永和新成屋 中和新成屋, 台灣房屋中永和藍海團隊 永和房屋 永和買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房屋 中永和房屋 中和買屋 中永和買屋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雙和買屋 雙和房屋 雙和買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中永和店面, 台灣房屋中永和藍海團隊 永和房屋 永和買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房屋 中永和房屋 中和買屋 中永和買屋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雙和買屋 雙和房屋 雙和買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中永和店面,台灣房屋中永和藍海團隊 專營 永和房屋 永和買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房屋 中永和房屋 中和買屋 中永和買屋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雙和買屋 雙和房屋 雙和買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中永和店面,住商不動產-中永和房屋網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838_drops_2560x1600

[戰國 趙國] 趙括~

趙括?—2609),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

也叫馬服子其父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

 

 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

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

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

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

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

在被圍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余萬趙兵只得投降

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

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余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

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中和房屋買賣 永和房屋仲介 中和房屋仲介 永和房屋出售 中和房屋出售 永和豪宅 中和豪宅 永和預售屋 中和預售屋 永和新成屋 中和新成屋 買永和店面 買中和店面 永和全新屋 中和全新屋 永和新成屋 中和新成屋, 台灣房屋中永和藍海團隊 永和房屋 永和買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房屋 中永和房屋 中和買屋 中永和買屋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雙和買屋 雙和房屋 雙和買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中永和店面, 台灣房屋中永和藍海團隊 永和房屋 永和買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房屋 中永和房屋 中和買屋 中永和買屋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雙和買屋 雙和房屋 雙和買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中永和店面,台灣房屋中永和藍海團隊 專營 永和房屋 永和買屋 永和買房子 中和房屋 中永和房屋 中和買屋 中永和買屋 中和買房子 中永和買房子 雙和買屋 雙和房屋 雙和買房子 永和店面 中和店面 中永和店面,住商不動產-中永和房屋網
 
文章標籤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80_by_janograf2 

  一.最搞笑的遺言:“吾兒奉先何在?”


喊出這句話的,便是惡貫滿盈的董卓。


當時,董卓把持朝政,橫行朝野,窮兇極惡,濫殺無辜,人神共憤,紛紛欲除之以為快。

司徒王允設計,派人對董卓假說漢獻帝要禪位與他。董卓聽後大喜過望,高興得昏了頭,立馬從老巢郿塢出發,樂顛顛的到京城準備登基。


進宮後,董卓發現進了王允佈下的伏擊圈,頓時感覺大事不妙,馬上向他的乾兒子兼侍衛長呂布喊出了那句話:“吾兒奉先何在?”他沒料到的是,呂布早已被王允事先利用美女貂蟬離間並成功策反,而且已經成為伏擊他的一支重要力量。


沒喊來幫手,倒叫來了殺手。當董卓喊出這句話後,呂布大喝一聲“有詔討賊”,然後揮動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畫戟刺進了他的咽喉。

估計董卓在彌留之際,一定會用一隻手捂著正在汩汩冒血的脖子,另一隻手指著呂布,用眼神死死盯著他,似乎在質問“怎麼會是你!”


可笑董卓捨不得一個女人卻丟掉了自己的性命,臨終還留下了這麼一句搞笑的遺言。

 

5_1920x1200  

二.最愚蠢的遺言:“誰敢殺我?”


魏延必反,這是諸葛亮生前就一直斷言的,果然,諸葛亮剛死,魏延就開始造反了。


魏延的武功極高,一般人不容易戰勝,所以,對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強攻。


這一點,諸葛亮在臨死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當魏延與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在陣前對峙時,楊儀根據諸葛亮的遺計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聲“誰敢殺我”。


此時的魏延有些輕敵,沒有覺察出來對方這樣做的用意,於是,在馬上大聲喊“誰敢殺我”。

他的喊聲未落,但見背後刀光一閃,魏延被斬殺於馬下。揮刀的人,赫然就是跟隨魏延一起造反的馬岱。


原來,馬岱假意跟隨魏延造反,實際上是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邊伺機動手的殺手而已。

魏延大聲喊出來的這句“誰敢殺我”,不僅是向馬岱發出的動手的信號,而且也成了一代名將魏延最終的愚蠢的遺言了。

 3i___primordia_by_wrecks  

三.最感到心中不平衡的遺言:

  “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這句遺言,是呂布臨死時大罵劉備的。


劉備與呂布之間恩恩怨怨較多。最初,呂布在董卓麾下時,劉備與自己的兩個拜把兄弟關羽、張飛曾經和他在虎牢關前有過一場惡戰,結下了樑子。


後來,呂布被曹操擊潰,已經擁有了徐州之地的劉備不計前嫌,收留了他。

不料,劉備此舉是引狼入室,呂布趁他不備,鳩佔鵲巢,佔了徐州,將劉備趕到了小沛。

不久後,袁術大舉進攻劉備。劉備無力抵抗,只好硬著頭皮向呂布求救。


呂布耍滑頭,採用了轅門射戟的辦法,讓兩家罷兵,送了劉備一個人情。再後來,劉備與呂布之間的關係再度惡化,劉備被打敗,不得不投靠曹操。

曹操打敗呂布並將之生擒後,鑒於呂布驍勇善戰就有心將他留用。

當徵求劉備意見時,正對呂布恨得咬牙切齒的劉備馬上落井下石,列舉了呂布曾經背叛過的丁原、董卓為例,勸說曹操將他殺掉了。


呂布臨死罵劉備不仗義、不念舊情,實際上是他自己背信棄義在前,所以,劉備不替他說情反而添壞話,終結了他求生的希望,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罷了,心理不平衡也是活該。

00221_connecticutriver_2560x1600  

四.最有影響力的遺言:郭嘉遺書

曹操最器重的兩個手下,武將當屬典韋,因為典韋不僅武功極高,而且對曹操非常忠心,被曹操任命為自己的侍衛長。

最後,典韋為保護曹操英勇犧牲,這讓曹操十分傷心,曾經大哭不止。

曹操最器重的謀士,非郭嘉莫屬。郭嘉是一個不可多得也是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的軍事謀略天才。

作為最年輕、最有謀略的謀士,在跟隨曹操擔任參謀長的十一年間,不僅幫他制定了長遠、宏大的戰略謀劃,在具體的戰術方面也設計得十分精準到位,並最終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地區,令曹操接近了自己事業的頂峰。

郭嘉籍此也贏得了“鬼才”、“世之奇才”等廣泛的讚譽。

很可惜的是,郭嘉年僅38歲就不幸病故,英年早逝。

郭嘉在即將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病危期間,也不忘記為曹操出謀劃策。他在留給曹操的遺書中,設定了處理袁紹殘部的計策,幫助曹操一舉平定了遼東。

曹操對郭嘉的去世十分悲痛,曾經哭著對百官們說道:“ 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

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在後來曹操赤壁之戰大敗而回時,曾慨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看得出,曹操對郭嘉的依賴程度是相當高的。

所以,郭嘉留給曹操的遺書,可以稱得上是最有影響力的遺言。

00284_foggyhorsefarm_2560x1600  

五.最失望的遺言:
徐母罵子。

這裡說的徐母,指的是徐庶的母親。


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之一,曾經化名單福在劉備手下效力,出任參謀長一職。

不久之後,徐庶小試牛刀,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打敗了來犯的曹軍,並奪取了樊城。劉備的這一“不尋常”的表現讓曹操大為震驚。

最後,他手下的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為了逼迫徐庶來投降,程昱將徐庶的母親擄去,並利用徐庶至孝的特點用假書信將他騙降。

徐母看到兒子受騙上當,非常憤怒,也大失所望,拍案罵曰:“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

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布於四海,況又漢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耳!”罵完後,徐母便懸樑自盡了。

徐母死後,徐庶悲痛欲絕。心灰意冷的徐庶雖仍留在了曹操手下,但他忠於辭別劉備時立下的“終身不設一謀”的誓言,致死不肯為曹操出力。


徐庶的曇花一現,使得他成為了最可惜的謀士。他母親的含辱自盡,也使他的人生具有了悲劇性色彩。

徐庶最大的亮點,是在離開劉備時,為他舉薦了諸葛亮。後來,劉備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下了山,為日後成就大業奠定了基礎。

00395_arcticsunrise_2560x1600  
六.最可敬的遺言:
“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

長坂坡一役,曹操
PK劉備,由於雙方實力懸殊,劉備一方大敗,不僅差點全軍覆沒,就連自己的老婆孩子也被衝散了。

孤單英雄趙子龍不懼艱險,不怕犧牲,在曹操大軍的包圍圈中左衝右殺,終於找到了劉備的妻子糜夫人以及她的兒子阿斗。當時的情況十分危險,糜夫人又受了傷。

趙雲請求糜夫人帶著孩子上馬,自己在後面保護。糜夫人清楚,如果三個人一起突圍,肯定成功不了,於是,她把孩子阿斗託付給趙雲,說“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並希望他能帶著孩子殺出重圍,交給他的父親劉備。

為了讓趙雲少一份累贅,糜夫人在交待完後事之後毅然投井自殺了。

糜夫人無疑是一個烈女,在最危急的關頭,毅然決然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把死亡留給了自己,這是一位母親的偉大胸懷,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00375_aprettygoodwall_2560x1600  

七.最不甘心的遺言:
“既生瑜,何生亮!”

這句著名的遺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周公謹說的。


周瑜無疑是一位鬥士。對內,他要和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鬥爭,堅定孫權抗擊外來侵略的決心。

好在,這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在自己的得力助手魯肅的協助下,這個問題很快便擺平了,東吳統一了戰略思想,上下一心,形成了共同抗擊入侵之敵的堅強合力。

對外,周瑜的敵人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正面的敵人曹操;另一個是潛在的敵人諸葛亮。

對付曹操,周瑜運用自己的軍事智慧和才能,在赤壁之戰一舉將之擊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對付諸葛亮,心胸狹隘的周瑜鬥志鬥法,使盡了渾身解數,最終還是落敗了。

失敗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周瑜就是這樣死的,但死得很不甘心,連喊了數聲“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的死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自此,孫劉聯合的蜜月期來了。


00613_frostedcattails_2560x1600  
八.最明白的遺言:

  “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

這個道號叫做鳳雛的人,就是劉備的副參謀長龐統,與諸葛亮齊名,故江湖上有“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的說法。


龐統作為一個大智慧的人,自然和諸葛亮一樣,不但會指揮打仗、出謀劃策,而且還能掐會算,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八卦。赤壁之戰,就是龐統獻上了連環計,為日後的火攻打下了基礎。投奔劉備後,協助劉備一路西進,打下了大片的地盤。


就是這樣的一個智者,在對待自己的問題上卻出現了不應有的誤判。


最先有不詳預感的是諸葛亮,他推算出可能會出現對高層人物不利的徵兆,並且專門派人入川送來書信進行提示。

但龐統誤解了,認為諸葛亮嫉妒他立功,於是,便對他的警示置之不理,建議劉備火速進兵。

第二次的警示來自於劉備的一個夢。他夢到了有人打擊他的右臂,醒來之後還感覺到痛,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

當他對龐統說了後,龐統不以為然,認為打仗有死有傷是自然而然的事,依然沒有在意,堅持繼續進兵。

第三次警示是來自於龐統的坐騎。那匹跟隨他多時的老馬忽然失了前蹄,將龐統摔了下來。

龐統依舊沒有意識到危險,只是和劉備更換了馬匹,然後就上路了。龐統率領部隊沿著小路前進,慢慢走進了敵人的伏擊圈。當聽說是來到了“落鳳坡”時,龐統驚呼:“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

只是,他的話音剛落,便招來了數萬飛箭。因為龐統騎了劉備的白馬,目標明顯,顯然就是攻擊的重點,很快就被亂箭射死了。

犧牲時年僅36歲,正是大好年華,令人嘆息。龐統的死,不僅折損了兵馬,也延緩了劉備攻取西川的進程。
00585_metaltree_2560x1600  
九.最狡詐的遺言:

  “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

    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

    這是曹操的真實寫照和客觀評價。

曹操是個頗有爭議的人,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在內政、外交、文化建設等方面有諸多成就,運用自己的才能統一了北方地區,並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復了生產和社會秩序。

然而,曹操的性格中又有陰暗的一面,他既心狠手辣又生性多疑,既坦直率性又陰險狡詐,既張揚不羈又會作秀,既能唯才是舉又有不容人的地方。

曹操是個聰明人,對自己的性格特徵以及一生的所作所為很清楚,知道生前得罪了一大批人,怕死後遭到報復,所以,才會想出狡兔三窟的主意,設立七十二處墳冢,以假亂真,讓人找不到他的真正的葬身之處,以免被人掘墓辱屍。


曹操固然聰明,將自己的後事料理的很好,只是對自己的後人沒有一個很好的設計規劃。

曹操死後沒有多少年,他們家族的江山便被司馬家族如法炮製地奪了去,曹家幾代人的辛苦成果歸入他人囊中。

00633_oceanhope_2560x1600  
十.最虛偽的遺言:
劉備白帝城托孤

劉備打了一輩子仗,卻從沒有帶過大部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獨立指揮大兵團作戰,也是他的最後一戰,是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為自己的兩個結義兄弟報仇,結果仇沒報成,還全軍覆沒。


劉備雖僥倖逃脫,回來後急火攻心,病入膏肓,眼看著就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


劉備躺在病床上,為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以留遺言的方式開始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次表演。此時,他最不放心也是唯一的可以依賴的人,就是諸葛亮。


為了穩住他,劉備首先給諸葛亮來了個下馬威,就是拿馬謖說事,意思是告訴諸葛亮:不要看我很窩囊,其實心裡亮堂堂;然後,劉備風格一轉,用了一招“欲擒故縱”。

他拉著諸葛亮的手哭著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番話,的確把諸葛亮嚇一跳,頭上的汗都流下來了。

他趕忙表態,說絕對不會篡位謀反,一心輔佐幼主。這個時候,劉備看到把諸葛亮壓制住了,馬上乘勝追擊,讓自己的兒子給諸葛亮磕頭,算是認作了乾爹。

打出去再拉回來,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的暗鬥取得了完全勝利。然後,劉備又交待了一些具體事情,便放心的死去了。

00674_cloudsinfrance_2560x1600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史大事條列

平王東遷與東周開始

 

鎬京陷落、幽王被殺後,原來被廢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諸侯的支持下,終於登上了國王寶座。他就是周平王。當時鎬京經歷戰火的洗劫,宮室殘破,王畿荒蕪,一時不易恢復,加上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對周室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平王只好在晉、鄭、衛、秦等諸侯擁衛下,將首都遷至東都洛邑。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歷史上把此後的周朝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以別於從前定都鎬京的西周。

自平王東遷,周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虛名,由此歷史也開始了一個列國紛爭的大動盪、大分裂時期。東周實際上包括了前後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段叫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段叫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周二王並立

 

周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也在檇地擁立王子余臣為王,稱檇王。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平王得到鄭、晉、秦、衛等諸侯國的擁護,被認作是周王室的正統,檇王則相對孤立。公元前760年,晉文侯幫助周平王攻殺檇王,周王室重新統一。

 

周之東遷與晉鄭是依

 

平王即位後,鎬京殘破,戎人壓境,處境艱難。為避開犬戎、擺脫困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此後的周王朝被稱為東周。經過幽王之亂,周王室實力大減,平王東遷是依靠諸侯的力量實現的,晉、鄭兩國出力尤大,故有「周之東遷,晉鄭是依」之謂。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

 

鄭武公幫助平王東遷有功,成為王室卿士。武公死後,鄭莊公承襲卿士之職,執掌王室事務。平王欲分政于虢公,莊公不滿,平王懼怕莊公,於是與鄭交換人質以信盟。這說明周、鄭之間的君臣關係已變成平等國家間的關係,莊公掌握了王室權力。

 

以王命討不庭

公元前713年,鄭莊公借口宋國沒有朝見周天子,以「王命討之」,聯合齊、魯兩國攻宋,大敗宋軍。又以戴國、許國不派兵幫助伐宋為由,滅戴分許。鄭莊公「以王命討不庭」,標志著諸侯借周天子之名進行爭戰的開始。

 

繻葛之戰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實行強硬政策,削弱其對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職,莊公也不再朝見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派兵抵抗,兩軍戰于繻葛,王師大敗,周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戰使天子威嚴一落千丈,諸侯爭霸時代正式到來。

 

周室衰微

經過西周末年的戰亂,王室實力大減,平王東遷依靠諸侯的力量才得以實現。東遷以後,王室轄地大為縮小,且在不斷縮減之中。轄地縮小、賦稅相應減少,各國諸侯已不再定期朝貢,王室失去貢納,經濟十分困難。與王室轄地縮小,經濟窘迫相反,各諸侯國勢力日益崛起,開始挑戰周天子的獨尊地位。周天子只具虛名,而無實力,無法行施相應的權力,日漸衰微,出現了「政由方伯」的局面。

 

 

周景王鑄大錢

周景王為周靈王之子,名貴。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將鑄大錢,單穆公諫之,以為作重幣,以絕民資。景王不聽,卒鑄大錢。這一年是我國文獻中關於鑄錢的最早記錄。

 

 

春秋五霸相爭

春秋時代政局的突出現象,是霸政的形成。由於周室王權日趨式微,各諸侯國內則篡弒迭生,外則互相兼併,加上夷蠻、戎狄等異族時常侵擾中原,全國局勢非常紊亂。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不僅想吞併小國,而且想取代天子的地位;但在列國競爭之下,一時無法君臨全國,只能爭得「霸主」的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於經傳者有一百七十多國,但其中會盟、征伐事蹟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齊、魯、楚、秦、晉、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在春秋前期與中期,先後參與爭霸的著名諸侯有五個,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五霸之中,齊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曾在召陵等地多次主持諸侯盟會,阻止南方楚國對中原的進侵。他死後,宋襄公圖謀稱霸,但在泓水之戰被楚國所敗而不成。不久,晉文公於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著名霸主。當時西方秦穆公也想參加中原角逐,但受晉國阻止,只好向西發展。到了春秋後期,楚莊王終於在邲之戰擊敗晉軍,一度成為霸主。此後一段時間,晉、楚兩國互有勝負,各霸一方。

 

 

遷邢存衛

公元前660年,狄人侵邢,齊桓公聯合宋、曹救邢,打退狄人,時邢國都城已被燒燬,乃幫邢遷都到夷儀(今山東聊城縣西)。不久,狄人攻破衛國,衛國僅有七百餘人逃過黃河,齊桓公再次出兵保護衛國,並在楚丘(今河南滑縣東)替衛建立新都。這兩件事即史書所稱的「遷邢存衛」。

 

 

召陵之盟

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與齊抗衡。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宋、陳、衛等八國軍隊攻潰楚的盟國蔡國,陳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貢相質詢。楚為避齊鋒,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齊也看到楚國強大,無隙可乘,即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訂立盟約,史稱「召陵之盟」。這是齊桓公「尊王」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葵丘之會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鄭、許、曹等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相約「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周天子派宰孔參加,並賜給齊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時的祭肉。這標志著齊桓公已成為周王承認的合法霸主,齊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盂之盟

為壓服諸侯,成就霸業,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會齊、楚于鹿上(今山東鉅鹿縣西南),相約在盂(今河南睢縣)會盟諸侯。是年秋,宋襄公到盂赴約,不聽公子目夷的勸告,執意不帶兵馬,楚國卻設伏兵于盂,抓獲襄公。後因宋國的堅決抵抗和魯國出面調停,才將宋襄公放回,宋襄公想借他國之力而成霸業的企圖破滅。

 

 

 

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許等國進攻親附楚國的鄭國,楚救鄭伐宋。十一月,兩軍戰于泓水,宋襄公以仁義之師自命,不肯攻擊尚未完全渡河的楚軍,結果弱小的宋軍被楚軍擊潰,宋襄公也身受重傷。第二年,襄公即死去,其霸業之夢亦隨之告終。

 

求諸侯莫如勤王

公元前63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帶勾結狄人進攻周襄王,王師大敗,襄王逃到汜地(今河南襄城),襄王派人向晉、秦求救。晉文公聽取狐偃「求諸侯莫如勤王」的建議,辭退秦兵,單獨出兵打退狄人,活捉王子帶交給襄王,安定了王室。晉文公由此得到「尊王」美譽,並受四邑土地之賜。

 

 

 

被廬之蒐

公元前633年,楚伐宋,宋向晉求救。晉文公認為爭霸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被廬進行軍事演習,擴充兵力,將原來的兩軍改建為三軍,並為三軍選拔將帥。這就是「被廬之蒐」。「被廬之蒐」大大加強了晉國的軍事實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為救遭楚攻打的宋國,出兵討伐楚的盟國曹、衛。由於晉取得了齊、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將子玉執意與晉決戰,遂北禦晉兵。晉文公「退避三舍」,在城濮與楚對峙。晉軍利用楚軍驕敵,殲滅楚軍兩翼,子玉率中軍逃走,晉軍大勝。城濮之戰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文公會諸侯于踐土,周襄王正式冊封文公為侯伯。

 

弦高犒師

弦高,為春秋時鄭國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去成周經商,及滑,路遇襲擊鄭國的秦軍。於是他冒充鄭國的代表,以四張皮革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以示鄭國已預知秦軍來襲。同時,他又急忙派人回鄭國稟告。秦帥孟明以為鄭國已有準備,遂領兵滅滑而返,從而使鄭國避免了一場大災難。鄭穆公以存國之功賞之,弦高辭而不受。

 

 

 

崤之戰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死去。秦國欲趁機向東發展,派兵襲鄭,由於鄭國事先得到情報加強防守,秦軍只好滅掉滑國而西歸。秦人襲鄭須經過晉國的領土,晉國聯合姜戎在崤山設伏以待秦軍,公元前6274月,秦軍在崤遭到伏擊,全軍覆沒。崤之戰阻止了秦國東擴的步伐,也表明晉依然擁有霸主的實力。

 

 

秦穆公獨霸西戎

秦穆公希圖與中原諸國爭霸,但東有強晉,南有勁楚,發展受阻,於是轉而向西擴展。秦穆公用投奔戎人的晉國人由余作謀士,聽其策謀,「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也賜金鼓相賀。秦國向西發展,對西部開發和民族融合有積極的意義。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時,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誅平百蠻,國力增強,便不斷向中原用兵,與晉爭奪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閱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軍,楚莊王趁機向王孫滿問九鼎之輕重。九鼎是王權的象徵,這說明楚莊王志在窺視中原。

 

楚許鄭平

鄭國處於晉、楚之間,成為晉、楚爭霸相奪的焦點。公元前597年,楚借口鄭國親晉,出兵討伐,楚軍包圍鄭國都城,鄭堅守三月,城被攻破,鄭襄公「肉袒牽羊」請降,楚莊王命楚軍後退三十里,與鄭議和。

 

 

邲之戰

公元前597年,楚加兵于鄭,包圍了鄭國都城,晉派荀林父率三軍救鄭。晉軍到達黃河,聞鄭已與楚議和,荀林父準備撤軍,中軍副將先軫卻堅持攻楚,荀林父被迫率軍渡河與楚軍作戰。兩軍戰于邲,晉軍由於內部不和而大敗,損失慘重。邲之戰後,楚莊王的霸業得到鞏固。

 

向戌弭兵

到春秋中期,爭霸大國勢均力敵,都難取勝,戰爭的深重災難也使各國強烈要求息兵。公元前597年,由宋大夫華元發起,晉、楚會于宋西門之外,訂立互不相侵之約,但不久即告破裂。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再發起弭兵之會,在宋都舉行了有十四國參加的弭兵會議,會議確定晉、楚共為霸主,各小國同時向兩國納貢。此次弭兵以後,中原戰爭減少,各國獲得了一定的休養生息時間。

 

伍員教吳病楚

伍員,字子胥,原楚國人,其父兄俱為楚平王所殺。為報父兄之仇,伍員逃到吳國。在幫助闔閭奪取王位後,受到重用,成為吳王謀臣。伍員向闔閭提出對楚「三師以肄」的戰略方針,即分軍為三,輪番侵襲楚國,使楚軍疲於應付,「然後以三軍繼之」,集中力量殲滅敵軍。這種戰略使吳在對楚的戰爭中逐漸佔據優勢。

 

柏舉之戰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聯合唐、蔡兩國軍隊,進攻楚國,與楚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縣東北)展開決戰,吳軍奮勇突擊,楚軍大敗。柏舉之戰使楚軍士氣皆無,吳軍五戰五捷,攻入楚都。

 

申包胥秦庭乞師

申包胥原是伍子胥好友,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對申包胥說﹕「我必覆楚國。」申包胥不贊同伍子胥傾覆楚國,說﹕「子能覆之,我必興之。」公元前506年,吳攻入郢都後,申包胥到秦國求出兵救楚,秦國不肯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庭大哭,七天水米不進,秦哀公大為感動,遂出兵救楚。

 

 

吳越繼起爭霸

春秋末年,晉、楚兩國漸趨衰弱,而長江下游的吳、越卻先後崛起爭霸。吳國相傳也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它與越國仿照楚國,在春秋中期即已自稱為王,較早就同天子分庭抗禮。吳王闔閭執政時,該國國勢強盛起來。闔閭重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和原來的楚臣伍子胥,興兵伐楚國,經五戰五捷而於公元前506年直搗楚國都郢。後來其子夫差先後打敗越、陳、魯、宋、齊,成為諸侯間的盟主。

 

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94年被夫差所敗,帶至吳都服役。他被赦後矢志復仇,臥薪嘗膽,經過十數年的準備,終於大破吳師,逼得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這時,春秋時代行將結束,霸政已經趨於尾聲,但勾踐仍率兵渡淮,與諸侯會於徐州,成為春秋末期最後一個霸主。

 

 

檇李之戰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即位。吳國趁機伐越,越出兵抵抗,兩軍戰于檇李,勾踐派敢死隊自殺于吳軍陣前,趁吳軍驚惶之際率軍突擊,吳軍大敗,吳王闔閭被擊傷腳趾,在回師途中死去。吳國稱霸的勢頭暫被扼止。

 

夫椒之戰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興兵伐越,與越軍戰于夫椒(今浙江紹興),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只剩甲士五千,退守會稽。為避免亡國之禍,勾踐被迫向吳請和,表示臣服。

 

黃池之會

吳服越後,成為東南無與匹敵的強國,遂北上中原與諸國爭霸。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軍沿水路北上,會晉定公于黃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欲爭中原霸主之位。會盟尚未開始,越人已趁吳國空虛攻入吳都,夫差封鎖後方消息,對晉以武力相脅,最終得以主盟。黃池之會並沒有給吳國帶來實際利益,反而加速了吳國的滅亡。

 

越人滅吳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北上黃池爭霸,國內空虛,越人乘機攻吳,俘吳太子友,焚燒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市)。夫差回國後,與越議和。公元前478年,吳國飢饉,越國再次攻吳,在笠澤大敗吳軍,越軍三戰三捷,吳國軍事力量徹底瓦解。公元前473年,越軍攻入姑蘇,夫差求和不成自殺,吳國滅亡。

 

晉公室卑弱與六卿始強

公元前七世紀中葉晉獻公時,曾經攻打驪山之戎狄部落,俘獲驪姬。後來驪姬有寵,且生下二子,乃向晉獻公進饞言,欲廢太子申生,立公子奚齊。奚齊為寵妃驪姬所生。驪姬進讒言,使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夷吾逃亡,是為「驪姬之亂」。獻公、驪姬為了穩固奚齊的地位,繼而驅逐群公子,此舉使晉公室失去了與之脣齒相依的同姓宗族──公族(諸侯王室貴族),直接導致了晉公族的衰弱。此即所謂「詛無蓄群公子,自是晉國無公族」。異姓貴族得到發展壯大的良機。公元前606年晉成公即位以後,以異姓、異氏為公族,晉公室自此日益卑微。到後來,六卿──韓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作為異姓卿大夫逐漸掌握了兵權,到了春秋中期他們基本控制了晉國的政權。晉國公室因此益弱,原本依附于公室的民眾紛紛投靠到六卿門下。

 

 

 

鐵之戰

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聯合鄭國和齊國進攻趙氏,這就是所謂鐵(在今河北濮陽西北)之戰。趙簡子在前線向將士發佈誓辭:「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誓辭明確表示了論功行賞的政策,不僅鼓勵了廣大將士,更為趙簡子爭取到各階層民眾的支持,取得了鐵之戰的勝利。這次戰爭使晉六卿之間的鬥爭擴大為鄭、衛、齊等國與趙國之間的鬥爭。當時衛太子蒯聵流亡在晉國,幫助趙氏攻打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90年,趙鞅戰勝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兩家的土地,至此晉國卿族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

 

 

 

趙襄子及韓魏喪智伯

晉國末年,智伯瑤專政,是四卿中勢力最強的。公元前453年,智伯瑤聯合韓、魏進攻趙氏,包圍了晉陽。趙鞅之子趙襄子暗中派人說服了韓、魏二家,使他們認識到趙氏被滅對韓、魏不利。於是韓、魏陣前倒戈,反攻智氏,三家合力滅掉了智氏,三分智氏之領地與人民。韓、趙、魏實際上已經等於自立為諸侯。

文章標籤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戰國時代概述

戰國史大事條列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簡述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簡述

 

東周時的鐵器及農田水利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列國爭霸競雄,戰禍連綿,干戈不息,但經濟發展並未停滯,反而因各國競爭的需要而有所進步。當時經濟發展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鐵器的出現和使用。根據考證,鐵製的生產工具在春秋初期就已開始使用,但那時的打造技術還不夠先進。到了春秋中期,齊國已廣泛使用鐵器作為勞動工具,晉國則在春秋末期用鐵器鑄造刑鼎、鐵犁,南方的吳、楚、越三國更成為鐵器生產的中心。鐵製工具不僅有犁、鏵、鋤、臿、鐮、銍,還有斧、刀、錘等。

 

由於冶鐵技術不斷提高,春秋戰國之交還出現了煉鋼,並首先被用於鑄劍等兵器製造業。吳、越、楚等國都是當時鑄造名劍的地方,出現純鈞、湛盧、豪曹、魚腸、鉅闕、干將、莫邪等名劍。

 

鐵器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推動了農田水利的興修,比較著名的有「漳河渠」與「都江堰」。漳河渠修建於魏國,由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縣令西門豹所督修。都江堰是秦昭王時蜀郡太守李冰所建,位於四川岷江中游的灌縣(今成都附近),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它令岷江水源源不絕地流入密佈於川西平原上的千百條大小渠道,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經歷代維修擴建,不斷地發揮著重大效益。

 

城市工商業的繁榮

西周時代,天子、諸侯乃至卿大夫等貴族,都擁有自己莊園的牧人和工匠,一般平民的生活也多自給自足,因此商業沒有太大的進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放山林川澤的資源,採取抽稅辦法令工商業者自由經營,促進了商業的進一步繁榮。

 

春秋時,已出現許多獨立的手工業者。到了戰國,分化成眾多生產部門。除青銅冶煉、製陶、紡織、造木、玉器等不斷進步外,冶鐵、造車、造船、製革、煮鹽、漆器等都有重大發展。尤其是冶鐵,更成為重要生產部門。當時手工業的地域分工格外顯著,工藝水平頗高,如吳、越的刀劍,趙的冶鐵,齊的桑麻、紡織,楚的皮革,都是馳名的手工業產品。

 

春秋、戰國時,各國之間的商業交換頗為頻繁。據《荀子》記載,當時北方的良馬、大狗,南方的羽毛、齒革、丹青,東方的龜貝、魚、鹽,西方的皮革、文旄,都出現在中原的市場上。商業發展的另一後果,是都市的興起。當時「各國萬家之邑相望」,而各國的都會往往成了商業交換的中心,如東周的洛陽、魏的大梁、韓的陽翟、齊的臨淄、趙的邯鄲、楚的郢都、燕的薊、秦的咸陽。

 

商業的繁榮還促進了貨幣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包括物品、黃金及銅幣三種。物品貨幣有玉、帛之類;黃金貨幣如楚國郢都的爰金。但當時流行最廣泛的是銅鑄貨幣,其形式則因國而異,有貝幣、布幣、刀幣和圜錢等等。由於圜錢應用起來較方便,貨幣漸漸採取錢形,「錢」就慢慢成為一般貨幣的通稱了。

 

 

 

諸子蜂起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競爭,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而且造成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當時面對動盪的兼併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謀求富國強兵之策,所以競相禮賢下士,延攬人材。而社會賢達之士也紛紛乘時而起,懷才四適,提出各種匡時濟世之良策,造成思想言論的空前自由,即所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中,比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九流」指的是:(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老子(李耳)、莊子()(3)墨家:墨子()(4)法家: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5)名家:公孫龍、惠施;(6)陰陽家:鄒衍;(7)縱橫家:蘇秦、張儀;(8)雜家:呂不韋;(9)農家:許行。「九流」加上小說家(青史子等),是為「十家」。另尚有兵家(孫武、孫臏)等。

 

儒家自經春秋時孔丘始創,到戰國又有孟軻加以發展,所以後人又把這個學派的思想稱為「孔孟之道」,其中心是「仁愛之治」。道家的代表人物除春秋的老聃外,戰國又出現了個莊周,所以又稱「老莊思想」。鑑於列國兵戈不息,道家傾向於清靜無為,主張「小國寡民」的社會,過起「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遁世生活。墨家在戰國時期一直堅持「兼愛」、「非攻」,但卻難以扭轉局勢,故其自身也日趨式微。在戰國七雄競爭的形勢下,縱橫家及法家比較受到歡迎。法家的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韓非等等,他們講變法,重耕織,主張積極進取,對於增強各國尤其是秦國的國力,起了頗大的作用。

 

總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猶如一聲春雷,使萬綠齊茁於原野。它是中華乃至世界學術史上的偉觀,堪與西方之希臘古典文化相媲美。

文章標籤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戰國時代概述

戰國史大事條列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簡述

 

 

戰國史大事條列

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齊國之國名依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強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公元前458年,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而智氏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韓、趙與魏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齊國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三家分晉

韓、趙、魏滅智氏後,又三分晉公室領地,並于公元前420年暗殺了形同虛設的晉幽公。由此韓、趙、魏分別建立了獨立的政權。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這時晉侯已淪為附庸,公元前376年韓、趙、魏最終廢了晉靜公,復又三分其殘餘領地。晉滅。

 

陳公子完奔齊

齊國的田氏是陳公子完的後裔。春秋末年齊桓公時,陳國公族發生內亂,太子御寇被殺,公子完為了避禍奔逃到齊國。齊桓公很歡迎公子完,想任命他為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職。陳氏由此立足于齊國。古時「陳」與「田」同音相通,陳氏又稱為田氏。

 

陳氏(田氏)始大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無宇,即田桓子,聯合鮑氏以及大族欒氏、高氏合力在齊滅了當國的慶氏。之後陳氏(古時「陳」與「田」同音相通,陳氏又稱為田氏)、鮑氏又共滅欒、高二氏。田桓子繼而討好公族與國人﹕「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從而逐步控制政權,於是「陳氏始大」,打下了田氏代齊的基礎。

 

齊民歸田氏

齊景公時(前547-489年),公室腐敗,剝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採取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於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借此增強了勢力。這就是所謂「公棄其民,而歸于田氏」。

 

田氏偽事高子、國子

田乞,即田僖子,與齊舊貴族國惠子、高昭子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國、高二氏當權,田氏在表面上盡職于齊國公族,「偽事高、國者」,暗地裡卻組織力量,準備推翻國、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為國君。田乞發動政變,趕走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為國君。田乞自立為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

 

田成子得政

田乞死後,其子田恆(田常)代立為齊相,是為田成子。田成子繼續採用田乞(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進的辦法大力爭取民眾。田氏陰行德于民,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當時流傳的民謠唱道﹕「嫗乎採芑,歸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殺了齊簡公和許多強宗貴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了政權。田成子又通過「修公行賞」等等親民政策,成為國民人心所向,使齊國國君實際上變成了傀儡。

 

田氏代齊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廢掉齊康公。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于海濱,自立為國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氏齊國的歷史就此結束。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權,不過仍然保留「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戰國七雄競爭

自三家分晉後,出現了比較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即韓、趙、魏、楚、燕、齊、秦,史稱「七雄」。這七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一面在本國實行變法改革以圖強,一面相互混戰,圖謀兼併別國,造成七雄並立競爭之形勢。

在戰國初期,魏一度成為首強,稱雄於中原。後來齊以孫臏為軍師,在桂陵、馬陵等戰役中,打敗龐涓所率的魏軍,成了中原的強國。

 

到了戰國中期,主要是齊、秦二國之爭,形成東、西對立的局勢。其間又夾雜著「合縱」、「連橫」這兩種外交策略的鬥爭。所謂合縱,主張自燕至楚南北合成縱線,由六國聯合對付西方的強秦,其代表人物是蘇秦。連橫則主張各國單獨與秦連成一條條橫線,聯合對付別國,其代表人物是張儀。由於六國之間彼此的利害衝突,合縱未能實現,而秦國卻以連橫逐步削弱六國。

 

戰國末期,齊國因為遭到燕等六國的聯合進攻,實力大減,再也無力與秦對抗。楚國則中了秦的挑撥離間計,與齊決裂。只有趙國經過改革,國力尚強,繼齊成了秦的大敵。可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被秦打得慘敗。秦滅亡六國的最後一個大障礙,終於被掃除了。

 

魏文侯、武侯霸業

魏文侯時,禮賢下士,任用李悝為相,推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包括提倡勤勞耕作、使用平糴法調劑糧價、削弱世卿世祿制等等。李悝又撰寫了《法經》。變法發展了經濟,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先「強匡天下,威行四鄰」。魏文侯死後,武侯繼承了魏國的霸業。終文侯、武侯兩世,魏滅了中山國﹔在西侵入秦國,完全佔有了河西地區,派李悝、吳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敗秦國的進攻﹔在東屢敗齊國﹔往南伐楚,取魯陽。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宋、衛伐趙,並于次年攻破了趙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孫臏認為魏國的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於是使用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引兵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然後在魏軍回軍救大梁的途中,趁其疲憊于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南)進行截擊,大敗魏軍。

 

逢澤之會

桂陵之戰中魏雖失敗,但魏惠王不久就扭轉了局勢。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自立為王,並于同年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南)之會」。宋、衛、鄒、魯、秦五國參加了會盟,會後惠王率諸侯朝見周天子。逢澤之會象徵著魏國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馬陵

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齊威王又派田忌、孫臏率軍救韓。魏惠王派將軍龐涓、太子申以十萬大軍迎戰。孫臏利用魏軍驕傲輕敵,採用了退軍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逐日減少營地軍灶數目,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魏軍中計,只以精銳部隊輕裝兼程追趕,于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進入齊軍包圍圈。「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潰,太子申被擒,龐涓自殺。此戰齊殲魏軍十萬,魏從此一蹶不振。

 

五國相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的連橫,公元前323年,魏將公孫衍採用合縱的措施,發起魏與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五國相王前後,所有重要的諸侯國都相繼稱王了。

 

燕王噲禪讓(子之之亂)

燕王噲效仿遠古聖王禪讓之制,把王位讓給其相子之。此舉引起國內貴族的反對和齊的干涉。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大舉進攻燕國,僅用五十天就攻下了燕都,殺燕王噲,醢子之。齊軍破燕破壞了各國間的均勢,引起各國不安。而齊軍在燕過於殘暴,導致燕人反抗,齊軍只好撤退。

 

火牛陣

公元前234年,燕昭王為報齊破燕都之仇,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大舉攻齊。燕將樂毅破齊都臨淄,齊湣王死,齊國除莒和即墨外,其餘郡縣都為燕佔領。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改用騎劫代替樂毅為統帥。騎劫過於殘暴,引起齊人的強烈反抗。齊國的宗族田單在一千頭牛的尾巴上綁上灌有油脂的蘆葦,趁夜晚點燃蘆葦使火牛狂奔入燕軍,五千壯士隨後而至。田單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最後領導齊民逐漸收復了全部失地。

 

楚人絕齊

秦、齊形成對峙局面,南方大國楚國就成了雙方爭取的對象。最初楚與齊結盟抗秦。秦派張儀入楚,許諾給六百里土地,勸楚絕齊從秦。楚懷王為利所動,與齊絕裂。之後秦國食言,楚懷王大怒,于公元前312年發兵攻秦。秦于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大敗楚軍,佔領了楚的漢中,打通漢中與巴蜀的通道,從此排除了楚的威脅,更強大起來。

 

東西二帝

楚衰之後,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昭襄王為了抬高自己,同時也為了打擊鄰國,離間齊國與東方各國的關係,于公元前288年約合齊湣王同時稱帝,是為東帝與西帝。不久,齊王接受蘇秦的合縱計策,與各國達成去帝號而攻秦的協議。齊去帝號復稱王,秦昭襄王也隨之取消了帝號。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趙為了爭奪韓的上黨郡,發生了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之戰。趙將廉頗採用堅壁清野、以逸代勞、消耗秦軍的戰術,雙方僵持了三年。後來趙王聽信秦的反間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將。公元前260年,趙括改守為攻,全線出擊。秦將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佯敗引誘趙軍深入,一方面切斷趙軍退路,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趙括戰死,四十餘萬降軍被全部活埋。


 

竊符救趙

公元前259年,秦軍包圍了趙都邯鄲。魏、楚謀劃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援趙。晉鄙進駐湯陰,因為害怕秦軍不敢前進。公元前257年,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串通了魏王的寵妃如姬,盜出魏王的虎符。信陵君到軍營假傳王命,又以刺客朱亥錘殺晉鄙,奪了晉鄙的軍權,並與楚軍聯合大敗秦軍。趙國轉危為安,但是損失慘重,秦統一六國的趨勢基本形成。

 

商鞅變法

商鞅即衛國公孫鞅,姓公孫氏,名鞅,也稱衛鞅。少好刑名之學,曾作過魏相公叔痤家臣。後來公叔痤去世,公元前359年,衛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續修穆公之業,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先以帝道說之,孝公時時瞌睡﹔次以王道說之,然而猶未中旨﹔最後以霸道說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強國主張,孝公大悅,任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公元前356年,商鞅進行第一次變法,內容包括﹕(一)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二)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游宦之民。到了公元前350年,商鞅又進行第二次變法,進一步從經濟和政治上進行改革,內容包括﹕(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五)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兩次變法,使得秦國大治。


 

商鞅變法與秦滅六國

秦國本來僻處西邊,無論政治、經濟或文化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其由弱轉強和商鞅變法有重要的關係。商鞅原是衛國貴族的後裔,後來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封為左庶長,在秦國主持變法。他於公元前359年、350年先後兩次頒佈變法措施,主要內容是:開阡陌,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取消貴族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田;推行縣制,在秦境內設立三十一縣;編定戶籍,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實行連坐。秦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成為「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的強國,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末年,周室已接近崩潰。秦便於公元前256年出兵兼併王畿,滅亡了東周王朝。不久,秦王嬴政即位,更加緊進行兼併之事業。他用了十年時間,先後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戰國時代,使中國歸於一統。


 

嫪毐作亂

秦王嬴政初即位,正值年少,相國呂不韋常與太后私通,後來恐禍及身,乃私求大陰人嫪毐為宮中舍人,偽裝成宦官進獻給太后,太后絕愛之,封為長信侯,賜之山陽地和河西太郡,以至於事無大小皆決於毐。公元前238年即秦王政九年,「王冠,帶劍」。長信侯嫪毐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等,將欲進攻蘄年宮作亂。秦王派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戰於咸陽,平定嫪毐叛亂。次年,免相國呂不韋之職,令出居河南。後呂不韋畏罪自殺。


 

內史騰滅韓

秦王嬴政在剷除了嫪毐、呂不韋兩大集圍勢力之後,開始著手統一六國戰爭。首先從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開刀,恰巧此時韓國南陽假守騰獻城投降,秦王遂任命假守騰為京師內史。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置為潁川郡。

 

王翦擊趙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秦乘機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則派李牧、司馬尚領兵禦之,雙方對峙,互有勝負。後來王翦用重金收買趙王的寵臣郭開,加罪于李牧,引起趙國軍隊內部不和,上下相疑,戰鬥力渙散。王翦抓住有利時機,大舉進攻,于公元前228年長驅直入邯鄲,趙王遷被迫獻出地圖降秦,而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了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滅趙的戰爭,只留下了一個尾巴。

 

荊軻刺秦王

荊軻,衛國人。衛亡,嘗遊歷趙國的榆次、邯鄲等地,最後至燕,經過田光先生的引見,結識了燕太子丹。太子丹向荊軻袒露腹心,「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公元前226年,正值秦將王翦破趙,擄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慌,遂派刺客荊軻作為使者,帶上秦國逃亡到燕國的敗將樊於期的首級,連同燕國督亢(指膏腴之地)地圖,以請求「舉國為內臣」的名義,朝見秦王嬴政。當秦王接見荊軻,打開地圖之時,「圖窮而匕首見」,荊軻便用匕首行刺秦王,沒有刺中,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柱而走,最終秦王拔劍斬斷其左股,荊軻被捉住支解而死。事後,秦王大怒,次年派王翦率軍攻燕,再次年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走遼東。在秦將李信大軍追擊下,燕王聽從了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頭獻給秦軍求和。

 

秦滅魏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魏國,秦軍包圍了魏都大梁,引黃河、大溝的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請降,盡取其地。在魏的東部設立碭郡,又在魏舊地建置泗水郡。

 

秦滅楚

秦王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一日,秦王問青年將領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隨口答道﹕「不過用二十萬人」,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則說﹕「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自以為「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領兵二十萬伐楚,開始打了幾個勝仗,但後來接連被楚將項燕打敗。秦王聞之,大怒,便親自登門向王翦承認錯誤,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公元前224年,派王翦領兵六十萬進攻楚國,王翦注意總結經驗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戰、痲痺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最終乘楚軍向東撤退的時候,率秦軍追擊,迅速消滅了楚軍的主力,擄荊王負芻,卒平荊地置為郡縣。


 

秦滅燕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政未遂。秦王政發兵攻燕,大敗燕軍,燕王喜走遼東。後為集中兵力對付魏、楚,秦暫停攻燕。魏、楚滅亡後,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公元前222年,秦軍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秦滅齊

公元前264年,齊王建即位,由於母親君王后輔佐,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之不受兵四十有餘年。待君王后死,后勝相齊,接受秦國的賄賂,不僅不助五國抵抗秦國,自己也不作抵抗的準備,只是封鎖了西面邊界。當五國滅亡之時,齊國統治集團才慌了手腳,忙發兵守其西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命令王賁在滅燕之後率大軍南下,一路幾乎沒有遇到甚麼抵抗,不幾天的功夫就打進齊都臨淄,齊王建聽從相后勝的建議,不戰,以兵降秦。齊人怨王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聽從奸臣賓客以致亡國,刺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譏齊王建用客之不察。

文章標籤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戰國時代概述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他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王畿狹小、王室衰微,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平王東遷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大國長期的爭霸戰爭令生存其間的各個小諸侯國痛苦不堪,於是出現了「弭兵」之議。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於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各地區的交流與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盪、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併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疑慮。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國自孝公時期重用商鞅變法改革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在秦與三晉爭鬥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後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鬥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國拒不交付。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鬥,後與齊國爭鬥。公元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佔七十餘城。齊湣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發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從此,中國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採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鍊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係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制的統治體系,並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春秋戰國時代概述

戰國史大事條列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簡述

 

 

本文主要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之說

文章標籤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周
_春秋戰國時代

東周是與西周相對而言。一般地說,是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為始至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室為止。它包括了春秋戰國兩部分,其分界標準不一,或以公元前475周元王元年為分界,或以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作界標。

平王東遷與東周開始

 

鎬京陷落、幽王被殺後,原來被廢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諸侯的支持下,終於登上了國王寶座。他就是周平王。當時鎬京經歷戰火的洗劫,宮室殘破,王畿荒蕪,一時不易恢復,加上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對周室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平王只好在晉、鄭、衛、秦等諸侯擁衛下,將首都遷至東都洛邑。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歷史上把此後的周朝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以別於從前定都鎬京的西周。

自平王東遷,周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虛名,由此歷史也開始了一個列國紛爭的大動盪、大分裂時期。東周實際上包括了前後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段叫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段叫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齊國之國名依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強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公元前458年,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而智氏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韓、趙與魏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齊國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周天子正式宣佈以韓、趙、魏為諸侯(三家分晉)的公元前403年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文章標籤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